您现在的位置: 补骨脂 > 补骨脂特性 > 正文 > 正文

咳嗽辨治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0/11/17 20:37:34
沈阳白癜风医院 http://pf.39.net/bdfyy/xwdt/

咳嗽辨治

年春节前夕,在一个朋友开的西医诊所里遇到一个8岁的女孩,咳嗽已经半年多了,反复不愈。还有鼻炎。这半年多,在这个诊所反复吊水,滥用抗生素,乱服药,加重了病情,反复不愈,终成慢性虚寒咳嗽。我一看便知是虚寒咳嗽(无热,鼻流清涕,冬季则发作加重,常用抗生素和寒凉中成药累积了虚寒)。鼻炎也是虚寒。我便给她用“太阳神”之“咳嗽灸”贴身柱穴以散寒止咳。西医同时又给她吊了三天抗生素药水以消炎,这其实是多余的,并且静脉滴注,水性寒凉,无疑增加虚寒,对病情的改善有害无益。但由于“咳嗽灸”散寒止咳力较强,第一天夜里咳嗽有所减轻,第二天过后,咳嗽明显减轻,几乎不咳了,第三天过后,基本痊愈。我嘱咐家长继续贴一盒“咳嗽灸”,以巩固疗效。家长嫌弃灸疗贴贴起来麻烦,而且认为咳嗽基本治愈是吊水吊的,贴“咳嗽灸”是乱用药。我默然了。

西医嘱咐孩子家长带点药回家吃吃,我一看,除了西药抗生素,还有中成药“小儿麻甘冲剂”。我暗中跟西医说:“抗生素相当于辛凉解表和清热解毒的中药,多用久用则增加虚寒。此孩子是虚寒咳嗽,不能过用抗生素,也不能用小儿麻甘冲剂,这个药是清热的,用了会雪上加霜,加重病情。”但西医不听劝告,家长也听信西医用药。虽然此前孩子已经服过此药无效,但还是心甘情愿地把药买走了。

“小儿麻甘冲剂”主要成分是麻黄、杏仁、石膏、甘草、桑白皮、黄芩、地骨皮、紫苏子等,一派寒凉,适宜于风热咳嗽。可是西医辨病不辨证,中药西化,全国不知多少小儿被如此糟蹋。

不出三天,孩子的父亲带着女孩再次来到诊所,咳嗽果然复发加重了。我不发一言,走了。蒙受经济损失的是家长,倒霉的却是孩子。

人因为愚昧而无知,也因为无知而愚昧。

咳嗽,以咳嗽、咳痰为主要症状,即支气管炎,但是这个“炎症”并非都是“热证”,不能一见支气管发炎就清热解毒、抗菌消炎。咳嗽兼发热是热咳,离不开清热解毒;咳嗽兼口干唇燥,是阴虚燥咳,离不开养阴润燥,而燥邪又分凉燥、温燥;咳嗽兼痰多,离不开理气祛痰,而痰浊又有寒痰、热痰、湿痰之别,湿痰又有寒湿、湿热、痰饮之差异。咳嗽兼喷嚏、鼻流清涕,此属风寒袭肺,治宜疏风散寒。咳嗽兼口吐冷沫或清稀白痰,为寒咳,治宜温肺散寒。干咳无痰,一遇寒凉就发作,一到冬季就发作,此也是寒咳,是肺寒或阳虚所致。久咳经年不愈,又往往兼脾肺气虚。所有这些咳嗽,除了热咳需要清热解毒,其它所有咳嗽都不能用清热解毒药,更不可滥用抗生素。

外感咳嗽,无论四时,以寒咳为最多,治以辛温,其邪自散。如果误治失治,尤其多服清热解毒类的寒凉药剂,或滥用抗生素,往往迁延不愈而形成沉寒痼冷之症,此时温阳散寒,治以辛温、辛热,仍是不变之准则。

一、寒咳

(一)、各种寒咳,最简单的方法是涂抹北京幽美生物公司出品的“佳合家美”量子活力霜和平衡霜。风寒咳嗽,用平衡霜、活力霜涂抹脊柱背部之颈椎、大椎、胸椎以及背部上半身膀胱经筋,颈淋巴区,腋下淋巴区,上半身胸腺任脉部位。肚脐也可填塞活力霜。每日1次或2次。

小儿寒咳,以平衡霜为主,少佐活力霜,5岁以上可以二比一或三比一,5岁以下可以六比一至八比一。成人则平衡霜、活力霜一比一混合涂抹。小5岁以下小儿不需要覆盖保鲜膜,但成人一定要覆盖保鲜膜3个小时,去掉保鲜膜后一小时内不能洗澡。

如果能同时先用活力霜为介质于身柱、膻中、肺俞、膏肓俞顺时针按揉36圈则效果更好。

(二)、内治

1、笔者临床一般常用治寒咳之名方为《医学心悟》中的“止嗽散”,处方为:桔梗6克、炙甘草3克、白前9克、化橘红6克、蜜炙百部9克、紫苑9克,水煎,温服。笔者应用时,喜加杏仁(打)9克、款冬花9克,止咳力增强。如风寒初起,兼有打喷嚏、鼻流清涕的症状,加蜜炙麻黄6克、荆芥6克、苏叶6克;咳嗽痰多,加姜半夏6克、茯苓9克、紫苏子9克、炒莱菔子9克、炒白芥子6克、蜜炙远志9克;体虚,反复感冒者,加党参6克或人参3克;久嗽,加乌梅1枚、五味子1.5克、蜜炙罂粟壳1.5克,以收敛耗散之肺气。小儿体质多虚,甚者自汗,咳嗽伴表症,用麻黄则发汗力强,荆芥次之,苏叶则药性平和,临床根据患儿体质状况,或麻黄水炙、蜜炙以减其发散之性,或加五味子1.5克以收敛肺气,散中有收,防其耗散。蜜炙罂粟壳,敛肺止咳,不论新感或久嗽,均可应用,用于新感咳嗽,虽有风寒表症,但与麻黄、荆芥、苏叶之类发散解表药同用,并注意用量不宜大,则并无敛邪之弊。咳嗽有痰,舌苔白腻,往往合“二陈汤”、“三子养亲汤”同用,半夏温燥,可以加乌梅1枚,以防温燥伤阴。咳嗽,风寒表症已解,也可佐以少量贝母化痰止咳,防止风寒化热。本方散寒止咳化痰,适用于外感风寒以咳嗽有痰为主症,若肺寒久嗽或肺寒新感咳嗽用小青龙汤,不宜用本方。

2、外感风寒,表寒实证,恶风寒,吐清痰或泡沫样痰,用“麻黄汤”或“五物汤”治疗,症状轻者用“三拗汤”治疗,肺气外通,则咳嗽随诸证自愈。呕吐加生姜、姜半夏以温胃止呕,咳嗽较重加蜜炙百部、白前。(参见拙文《感冒辨治》)。

3、风寒咳嗽,兼有痰湿,用“杏苏散”治疗:苏叶9克、制半夏9克、茯苓9克、甘草3克、前胡9克、桔梗6克、枳壳6克、化橘红6克、杏仁9克、生姜3片、大枣3枚(破),水煎服。

止嗽散和杏苏散均适用于风寒咳嗽,肺气不宣,但因杏苏散以二陈汤为基础,其化痰之力更胜一筹,而止咳之力,当首推止嗽散。

4、咳嗽兼见吐泡沫痰多,甚至吐清水,应以“甘草麻黄汤”加姜半夏3~6克、干姜3~6克以降逆止咳,兼化水湿,则咳嗽自止:甘草6克、麻黄12克(先煮,去上沫),孩子小,剂量减半。舌苔白腻微黄,加浙贝母3~6克。

5、表症已解,咳嗽痰多,“麻杏二三汤”主之:蜜炙麻黄3克、杏仁9克(打)、桔梗9克、甘草3克、化橘红6克、制半夏6克、茯苓9克、炒莱菔子6克、炒白芥子2克、苏子6克。本方是由麻黄汤、二陈汤、三子养亲汤复方而成,咳嗽重者,加蜜炙百部、紫苑或炙枇杷叶各6~9克;肺经虚寒,鼻流清涕总是难尽,甚则虚汗出,加干姜3克、五味子3克。

6、风寒化热,或寒热错杂,“止咳汤”主之。“止咳汤”方出《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》,其药物组成为:前胡6~9克、杏仁9克、桔梗6克、甘草3克。适应症:咳嗽、喉痒,经久不愈,痰少或无痰等。临床可根据寒热虚实以及痰湿状况,随证治之。发热或痰黄稠,加桑白皮、桑叶、枇杷叶;恶寒,鼻流清涕,以白前代前胡,加苏叶、荆芥;痰多,加蜜炙远志;咳剧,加蜜炙百部;痰多而舌苔白腻,加二陈汤;痰多而舌苔微黄,或痰稠微黄,加浙贝母;大便干结,加全瓜蒌;唇干燥,口渴,加梨子皮,并蒸食梨子(梨子1个去皮切片,蜂蜜一匙,川椒7粒,蒸熟吃)。

医案一:年元月下旬,广东中山市林某电话咨询,自述孩子(男)6岁,因感冒咳嗽,医治数日不效,自己用止嗽散施治,初则有效,继之无效。怕风恶寒,或鼻塞不通,或鼻流浊涕,咳嗽但不甚重,痰稍稠微黄,大便不爽,唇干口微渴,此风寒化热,处方:苏叶9克、荆芥9克、前胡9克、杏仁9克(打)、桔梗6克、甘草3克、全瓜蒌9克(瓜蒌皮、瓜蒌子各4.5克)、浙贝母9克,梨子一个取皮同煎。一剂效,三剂愈。期间同时取梨子半个切片,加蜂蜜一匙,蒸熟频吃。复又求索增强体质、预防感冒之法,嘱其用玉屏风散加党参、五味子常服:黄芪10克、党参6克、炒白术6克、防风6克、北五味子1.5克,水煎服,以提高免疫力。也可交叉间服异功散:党参6克、炒白术6克、茯苓6克、甘草3克、陈皮3克、木香1.5克,水煎服,以健脾补气,助消化。内有燥热或外感风热则禁服。

医案二:某男,40余岁,于年3月下旬就诊,干咳数年,无痰或少痰,带白沫,遇寒加重,劳累或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加重,舌苔薄白,“止咳汤”合“甘草干姜汤”加味:前胡6克、杏仁9克、桔梗6克、甘草3克、白前9克、紫苑9克、款冬花9克、陈皮6克、干姜5克,水煎服。服药3剂,咳减,痰增多,此属宿痰排出。续服4剂,痊愈。

7、寒饮咳嗽,迁延不愈,咳嗽胸满,时吐涎沫,痰色青白,量多,脉弦滑,舌苔白滑,治宜温肺化饮,“苓甘五味姜辛汤”加半夏、杏仁主之:茯苓9~12克、甘草3克、五味子3克、干姜6~9克、细辛3克、杏仁9~12克、姜半夏6~9克,涎沫较多,咳痰不易出,加桔梗6~9克。

8、久咳不止,咽喉不利,“速效止咳汤”主之(《中国中医秘方大全》上册):炙款冬花8~12克、炙僵蚕8~12克、川贝母4~6克、炙罂粟壳4~6克、桔梗6~8克、炙全蝎1~2克,水煎服。本方对寒热虚实的咳嗽均能治疗,尤以久咳不止更为适合。咳剧,加炙百部、炙紫苑;痰多,加炙远志;风寒咳嗽加杏仁、生姜;风热咳嗽加桑叶、连翘;风痰咳嗽加制南星、天竺黄;肺虚咳嗽加太子参、百合;肾虚咳嗽加仙茅、核桃(带壳打碎)。

9、如果病者有喘鸣及呼吸迫促之咳嗽,泡沫水样之痰,干呕,不渴,而心下有痞塞感,舌苔多白而滑,是外感寒邪,内挟水饮,用“小青龙汤”主治:麻黄3~9克、白芍6克、细辛3克、干姜3克、甘草3克、桂枝6克、五味子3克、姜半夏6~9克。小便短少,加茯苓9克;咳嗽较重,加杏仁6~9克、桔梗6克;咳而上气,恶寒,脉浮紧,此为中有伏饮,外感新凉,治宜发汗解表,减五味子,加白前6克,表寒重,加苏叶6克、荆芥6克或重用麻黄、桂枝;若身体有热,头痛恶寒,减五味子,加射干9克、前胡6克;身微热、微恶寒,减轻麻、桂,或以豆豉代麻黄、苏叶代桂枝;咳久致腹皮挛急而痛,重用白芍、甘草以缓急止痛,否则轻用;久嗽不愈,内有痰饮,遇寒即剧,加杏仁6~9克、炮附子3~6克,若兼感风寒,无汗恶寒,减白芍、五味子,加白术6~9克,以培土制水。

小青龙汤治寒饮在肺,而其病源实属于胃。伤寒论说本方治“心下有水气”,此“心下”,即是指“胃中”,也就是说胃有水气。咳嗽有白色痰涎,咳声如瓮中出,此为水湿,舌苔不必限于白腻。小青龙汤证,在表为咳(咳之前喉间常作痒),在里为水气。小儿不冒雨露,不多水浴,水气何来?来自于果汁冷饮,来自于滥用抗生素的静脉滴注。

10、痰饮内停,肺失宣降,以致咳嗽气喘,喉中有痰鸣声,宜宣肺下气,祛痰止咳,“射干麻黄汤”主之:射干6~9克、麻黄6克、紫苑9克、款冬花9克、姜半夏6~9克、细辛3~6克、五味子3~6克、生姜6~9克、大枣4枚。舌苔腻,吐涎沫,加桔梗6克、炙远志6克;出气短促,有喘症,加杏仁、厚朴以宣肺下气。微恶风寒,感寒即发,此寒邪郁肺,射干轻用,细辛、生姜重用。

射干麻黄汤主治寒饮郁肺的咳喘症,临床可用于治疗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。《金匮要略》说:“咳逆上气,喉中水鸡声,射干麻黄汤主之。”“咳逆上气”即指咳喘症,说明本方可治咳嗽、哮喘。“喉中有水鸡声”,即指呼吸道的痰鸣声。寒饮郁肺,咳吐白沫痰,咳痰量多,夜间加重,甚至彻夜难眠。

射干麻黄汤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征:⑴、微恶风寒:患者一般体温不高或稍高,自觉畏风恶寒,恶寒也不甚重,与风寒在表有所不同。天气骤凉则发作,稍受风寒,即喷嚏不止,继则喉中生痰,呼吸不畅,或略感寒凉,喉中即有痰气阻塞;⑵、咽喉发痒:未咳之前,先觉咽痒,继则咳嗽发作;⑶、痰液稀薄色白而量多,部分患者喉中有痰鸣声;⑷、夜间较重。

11、肺郁虚寒,往往干咳无痰,或口吐清稀色白之水样冷沫、白沫,轻症“甘草干姜汤”主之(重症则用小青龙汤),处方如下:甘草10克、干姜10克,水煎,代茶饮。每天一剂,一般1~2天见效,7天痊愈;如果兼有痰,合“二陈汤”(化橘红、制半夏、茯苓)。甘草久服,有缩尿之弊,可出现小便不利、肢体水肿,可与茯苓同用,以利水渗湿,则无此弊。

12、如果寒邪入里,表里同病,恶寒发热,口不渴,全身倦怠无力,但欲寐,时时背部恶寒,小便清长,咳嗽痰多,“麻黄附子细辛汤”合“甘草干姜汤”加桂枝治疗,如表寒重,咳痰不出,再加生姜。咳重痰多,加蜜炙百部、紫苑、款冬花,顽痰不化,加服皂荚丸。若用于成人,如患者痰中带血,或妇女咳嗽现上述“麻黄附子细辛汤”症状,月经来潮现乌黯血块者,则再加炮姜温经散寒。

更有寒邪深入,恶寒特甚,无汗而咳嗽,或兼腹痛身痛,或兼下痢呕吐,或更四肢厥冷,以及寒邪久伏,成为沉寒痼冷之症,均宜“四逆汤”、“人参四逆汤”加麻黄治之。久病肾虚,合“四肾丸”(菟丝子、枸杞子、补骨脂、淫羊藿)以补肾。

久咳不愈,寒邪传入中焦,肺移寒于大肠,脾胃虚寒,大便溏薄,可用“理中汤”、“附子理中汤”合“止咳汤”加减治疗。

本类方剂适用于多年伤寒咳嗽,久治不愈,甚至日渐加重者,用此类方剂治疗,疗效显著。本症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,成人多见,小儿罕见,多是误治、失治迁延不愈而致沉疴痼疾。

二、热咳

(一)、外治

1、外感风热风温,发热、体温高,咳嗽,甚则喘息,“加味麻杏石甘散”施治(《当代中药外治临床精要》):麻黄10克、生石膏60克、生明矾60克、栀子15克、杏仁15克、甘草10克、白芥子5克、柴胡10克、陈小粉(面粉)60克,共为末。每次取药粉适量,用鸡蛋清调成糊,外敷双足心涌泉穴,纱布包扎固定。每日换药2次,共敷三日,为一个疗程。

2、平衡霜涂抹,用法同“寒咳”,区别在于热咳不用活力霜。因为活力霜性热,属火,阳性;平衡霜性寒,属水,阴性。

(二)、内治

1、咳嗽,无恶寒,身微热,口微渴,苔薄白,脉浮数,治宜疏风清热,宣肺止咳,“桑菊饮”主之:杏仁(打)6克、连翘5克、薄荷2.5克、桑叶7.5克、菊花3克、桔梗6克、甘草2.5克、芦根6克,水煎温服。

桑菊饮疏风清热,宣肺止咳,主治风温初起,咳嗽,身热不甚,口微咳等症,主要是身有微热或不热,以咳嗽为主。如果发热较重,加牛蒡子、生石膏、栀子;尿黄,加白茅根;春季流感,酌加板蓝根、大青叶、贯众、蚤休或拳参,清热凉血抗病毒。“若风热上受,发热口渴,面赤,咳嗽微烦,舌红苔白,脉浮数,无汗或汗出不彻,治宜疏风清热,通阳宣肺,桑菊饮合葱豉汤加减。表闭抽风,加钩藤一钱半,蝉衣一钱;喘憋痰多,加莱菔子一钱半,前胡一钱。若热较甚,合银翘散加减”(《蒲辅周医疗经验》)。

2、风寒化热(初感风寒,从热而化),或外感风温犯肺,发热,咽痛,咳嗽,痰带黄色,治宜清热化痰利咽,“清宣加味甘桔汤”主之(李霜诚《药用当而通神》):荆芥6克、薄荷6克、前胡9克、牛蒡子9克、浙贝母9克、杏仁9克、桔梗9克、枳壳9克、芦根12克、甘草6克,水煎温服。

方中荆芥、薄荷疏风散热,牛蒡子、桔梗、芦根,清热解毒利咽,前胡、杏仁、浙贝、枳壳宣肺理气,止咳化痰,甘草健脾和中,对风热咳嗽,有效而快捷。

3、风热感冒发热咳嗽有痰,但以咳嗽痰多为主症,痰黄稠,兼有流鼻涕,鼻塞不通等症,治宜清热化痰,“贝母枇杷汤”主之:前胡9克、枇杷叶9克、浙贝母9克、薏苡仁15克、桔梗9克、杏仁9克、瓜蒌皮9克、蜜炙远志9克、桑叶9克、杭白菊9克、银花9克、连翘9克、荆芥9克、薄荷6克、甘草3克,蜂蜜一匙。水煎服。

医案:某女,24岁,年春节,感冒发热,但热不重、咽痛、流鼻涕、鼻塞不通、咳嗽、痰黄稠,服“贝母枇杷汤”一剂,不发热、咳痰减轻、痰液不黄稠了,咽不痛,鼻塞不通缓解,鼻涕减少。续服“止咳对药方”加炙麻黄6克、苏叶6克、荆芥6克、银花9克、炙百部9克、炙远志9克,一剂愈。

4、风热感冒咳嗽有痰,热退后,寒热并存,咳嗽有痰,鼻流清涕,“止咳对药方”主之:白前9克、前胡9克、紫苑9克、款冬花9克、苏子9克、桔梗6克、枇杷叶9克、浙贝母9克、杏仁9克。咳剧加炙百部9克;余热未尽,加银花9克;咳痰不爽,加炙远志9克;鼻流清涕,加炙麻黄6克、苏叶6克、荆芥6克。

5、外感风邪,入里化热,肺热壅盛,高烧,口渴,咳喘气急,有汗或无汗,舌苔黄,脉浮数,治宜宣肺清热,止咳平喘,“麻杏石甘汤”主之:麻黄9克、杏仁(打)9克、生石膏(打,先煎)18克、炙甘草6克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加诸药续煎,取汁温服。流感,热甚,酌加荆芥5克、薄荷5克、前胡6克、牛蒡子6克、板蓝根9克、大青叶9克、黄芩5克,以清热解毒;有痰,加浙贝母6克;尿黄加车前子5克;高烧抽风或预防高烧表闭抽风,加钩藤6克、蝉蜕5克。

医案:某小儿,男,2岁半,年除夕发热、咳嗽、喉间有痰鸣声、不流鼻涕,赴医院就诊,西药、中成药均服,有时热退,但退而复升。正月初三,依然发热不退、口唇干燥、咳嗽有痰、无汗、无鼻涕、小便黄、不欲饮食,此肺热雍盛,外以“加味麻杏石甘散”鸡蛋清调敷双足心,晚敷晨取。因孩子哭闹不愿服药,内服“麻杏石甘汤”加味,成人剂量,少服频饮:麻黄10克、生石膏30克、杏仁12克、甘草6克、车前子10克、前胡10克、浙贝母10克、银花15克、桔梗6克、蝉蜕6克、荆芥6克、薄荷6克、乌梅1枚。当晚服下了头煎1/2汤剂。次晨起床时,孩子发热已退,咳嗽减轻、小便清白、精神变爽、并吃了一小碗稀饭、鼻子清涕也出来了。嘱将二煎续服,并续敷一次“加味麻杏石甘散”,防止热退而复升。然后改服“止咳对药方”加炙麻黄6克、苏叶6克、荆芥6克、银花9克、炙百部9克、炙远志9克,2剂愈。

6、痰热犯肺及肺热雍盛所致的咳嗽,气喘,痰黄稠,口干欲饮,咽喉痒痛,舌红苔黄,脉滑数,“黄芩知母汤”主之(《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》):黄芩12克、知母12克、陈皮10克、法半夏10克、茯苓12克、杏仁12克、桔梗12克、甘草6克,水煎服。

本方为成人剂量,小儿酌减。本方以黄芩、知母、杏仁、桔梗宣肺清热,二陈汤化痰止咳,故对肺热痰盛诸症有效。若热盛加栀子;久咳或有伤阴征象者加沙参;咳甚或兼喘加桑白皮、葶苈子;兼表证加葛根、防风;腹胀纳少加厚朴、鱼腥草。

7、外感风热风温,高烧已退,咳嗽剧烈,痰多,喉间痰声辘辘,听诊双肺罗音长久不消,可有低热或午后低热,体温一般在38度以下,病程大都在十几天至一二个月之间,用过多种抗生素(尤其是静脉滴注)和止咳药无效者,或因失治误治而治咳嗽长期不愈,或伴低热不退者,“前胡止嗽散”主之(郭永来《杏林集叶》):荆芥5~10克、前胡10~15克、桔梗5~10克、杏仁5~10克、甘草5~10克、枇杷叶5~10克、白前5~10克、紫菀10~15克、陈皮5~10克、天竺黄10~20克、贝母5~15克、芦根10~20克、全瓜蒌10~20克,水煎温服。

本方为成人剂量,小儿酌减。如咳嗽兼喘,以麻黄易荆芥,喘不甚重者宜,重则非本方所治。午后低烧不退,可加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白薇、鳖甲;外感风邪较重者可加防风。全瓜蒌用于痰涎黏稠垢腻或大便干结不爽,否则不用。本方治“有痰的风热咳嗽”,干咳无痰,非本方所宜。

8、风寒束于外,痰热蕴于内,咳嗽气喘,痰多而黄稠,或微恶风寒,舌苔黄腻,脉浮数,治宜宣肺清热,降逆化痰,“定喘汤”主之(《摄生众妙方》):白果(去壳,砸碎,炒黄)9克、麻黄6克、苏子6克、甘草3克、款冬花9克、杏仁4.5克、炙桑白皮6克、黄芩4.5克、法半夏9克,水煎服。

9、慢性咳嗽属外寒内热兼痰者,症见咳嗽痰多色白而黏,咳嗽夜甚,胸闷喉痒,日久不愈,岳美中“锄云止咳汤”主之:荆芥6克、前胡9克、白前6克、杏仁9克、贝母9克、化橘红6克、连翘9克、炙百部9克、紫菀9克、桔梗6克、甘草3克、芦根24克,水煎服。痰多难化,加海浮石9克;兼喘促加紫苏子9克。

10、咳嗽,喉痒,经久不愈,痰少或无痰,“止咳汤”主之(《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》):前胡6克、杏仁9克、桔梗6克、甘草6克,水煎服。风寒加苏叶、荆芥;风热加桑叶、杭白菊、薄荷、银花、连翘;咳而呕加枇杷叶;痰多加浙贝母、瓜蒌皮;胸闷痛加或大便干结不爽,加全瓜蒌;痰不易出加蜜炙远志;咳嗽剧烈加蜜炙百部;尿黄加车前子;兼阴虚肺燥,加沙参、山药、梨子皮。

医案一:广东中山市林某年3月1日远程电话咨询小儿咳嗽,男,一周岁半,起初小儿外感风寒咳嗽,自用止嗽散,效而未愈,渐至郁寒化热,鼻塞不通,咳嗽有痰,微黄稠,有时还鼻流清涕,大便不爽,嘱其用止咳汤加苏叶、荆芥、浙贝母、全瓜蒌,1剂效,3剂诸症好转,不料小儿不耐药物之寒凉,大便稀溏,又咳嗽有痰,仍用止咳汤加味:前胡6克、杏仁6克、桔梗6克、甘草3克、姜半夏6克、茯苓6克、苍术6克、干姜3克、白前6克,1剂效,咳痰减轻,大便不再稀溏,2剂之后,已不咳,但尚有余痰未尽,改用“百部五味汤”减杏仁、枇杷叶:蜜炙百部6克、紫菀6克、款冬花6克,2剂愈。

医案二:某男,30多岁,年春节感冒发热、咳嗽有痰,服成药后热退,依然咳痰。外敷“加味麻杏石甘散”于肚脐一次,晚敷晨取。内服“止咳汤”加味:前胡10克、杏仁12克、桔梗10克、甘草3克、浙贝母15克、银花15克、连翘10克、枇杷叶10克、炙百部10克、炙远志10克、蜜炙麻黄6克。头煎服后,咳嗽大减,痰也变少。续将二煎服完。然后改服“止咳对药方”加炙麻黄6克、苏叶6克、荆芥6克、银花9克、炙百部9克、炙远志9克,2剂愈。

11、小儿咳喘,经西医长时间输液治疗后,虽然咳嗽已止或仅有稍微咳嗽,但痰鸣仍久久难除,极易再度引起咳嗽,迁延难愈,“化痰散”主之(《杏林阐微--三代中医临证心得家传》):川贝母、紫菀或款冬花(文火炒干)各等份为末,一般1岁以内,每次服1克;1~3岁,每次服用2克。皆为每天服用2次。也可视年龄大小配以汤剂,水煎服。如仍有微咳者,以川贝母配款冬花;如以痰鸣为主者,则以川贝母配紫菀。若用超微中药颗粒剂,川贝母为3克,紫菀10克,款冬花10克,一般即以此剂量应用于3岁内小儿,可兑少量白糖以便于服用。

12、外感证后,咳嗽有痰,或干咳痰少,久而不愈,“百部五味汤”主之(《名医临床效验小方》):蜜炙百部9~15克、紫菀9~12克、款冬花6~9克、杏仁9~12克、枇杷叶9克。热郁于肺,干咳无痰或痰少,加百合9~21克。外感证后,咳嗽有痰,加桑白皮9克以泻肺火而行痰水。此为成人剂量,小儿酌减。

13、阵发性剧咳,夜间尤甚,咳时面赤气逆,引颈屈腰,饮食不尽,甚则白晴红赤,目胞微肿,舌红,苔少,脉滑数有力,证属郁热壅肺型顿咳(百日咳),“百部四味饮”主之(《名医临床效验小方》):蜜炙百部6克、贝母4.5克、沙参9克、前胡4.5克,水煎取汁,于药内溶白糖适量服之。以上为5岁小儿用量,适于肺气失宣属郁热型者。临床上可视患儿年龄、体质,酌情随证加减运用。热邪久羁不解,灼伤肺阴,舌红,苔少,加麦冬6克、五味子3~4.5克以滋阴润肺、敛肺生津。顿咳几乎消失,为穷追余邪,巩固疗效,宜投滋阴润肺、敛气止咳之剂,处方:炙百部3克、五味子3克,白糖适量,煎水代茶频饮,连服7天。

14、风热咳嗽,表邪已解,表证已减,“麻黄四味汤”主之(《名医临床效验小方》):麻黄6~9克、杏仁6~9克、桑白皮9~12克、桔梗6~9克。痰多,加二陈汤:陈皮6~9克、法半夏6~9克、茯苓9~12克;肺中郁热,痰黄稠,加黄芩6克、枇杷叶6~9克;肺中伏火,咳嗽夜重,舌淡红,苔微黄,加麦冬9克;咽痛加马勃6~9克。

15、痰热咳嗽,症见咳嗽痰黄,黏稠难咯,胸膈痞满,舌质红,苔黄腻,脉滑数,治宜清热化痰,“清气化痰丸”或“小陷胸汤”主之。

清气化痰丸(《医方考》):陈皮30克、杏仁30克、枳实30克、黄芩30克、瓜蒌仁30克、茯苓30克、胆南星45克、制半夏45克,为末,姜汁为丸,每服6克,温开水送下。此为成人剂量,小儿酌减。或取药适量,水煎服。

小陷胸汤(《伤寒论》):黄连6克、瓜蒌15克、制半夏12克,水煎服。大便不爽,用全瓜蒌;大便通畅,用瓜蒌皮。此为成人剂量,小儿酌减。

三、燥咳

小儿燥咳,治法同成人燥咳,临床辨证,要分清温燥(燥热)、凉燥,方法如下:

1、燥热咳嗽,“天然枇杷膏”主之:枇杷叶(去毛)9克、浙贝母9克、桔梗6克、前胡9克、麦冬9克、天冬9克、薄荷6克、蜂蜜适量,水煎制膏。

功效:润肺爽声,养阴清热,止咳。

适宜人群:?、肺热燥咳者,出现干咳无痰,或痰黏不易咳出,食用燥热食物(油炸煎烤物、坚果类等)易咽干痒作咳,劳累时身体发热作咳。?、感冒或热病后久病不痊愈,表现干咳或阵发性猛咳、咽干或声音沙哑。?、讲话多的人或歌唱者可用于润喉润肺爽声。

不适宜人群:?、感冒初期的热证咳嗽不宜,如:发烧、咽痛、咳嗽痰黄稠或白色黏稠、口渴,可以服“贝母枇杷汤”。?、虚证咳嗽多痰,或咳嗽无力,痰多泡沫,咳不甚,但讲话多、喝冷饮或遇到冷空气时会一直咳,口不渴。通常属感冒后期或是虚寒体质者触冷而发,可以吃“香菇核桃鸡腿汤”来改善。?、枇杷膏较甜,糖尿病或吃甜食会腹胀者慎服。

2、燥热咳嗽,久咳声哑,“麦门冬水梨汤”主之---改善声哑久咳

配方:水梨克、百合20克、麦门冬20克、制半夏5克,冰糖少许。也可加白萝卜克,以改善剧咳和久咳。

做法:梨子不要削皮,从蒂的部位切除1/3,当作盖子,下面的2/3当作容器,挖掉一些果肉,将药材放入,砂锅炖煮之后放入冰糖即成。喝汤吃梨子。本方还可加银耳15克,西洋参3克。咳嗽而饭后容易饱胀胸闷、排便不顺畅的人,可服冰糖白萝卜汤(白萝卜1斤、冰糖2两)。白萝卜下气消食、和中止咳,本方也可加用。功效:清燥润肺、生津止渴、止咳利咽。

适宜人群:?、讲话过多或燥热体质的人,容易喉咙干涩,或干咳、久咳,无痰或痰少。?、工作需讲话多者,教师、练唱歌手,以及声音沙哑、失音者。?、急慢性支气管炎患者,出现干咳无痰或痰黏不宜咳出、咽干、口渴、声音沙哑者。④、燥热体质,油炸煎烤重口味较多者,出现容易咽喉干痛或咽中卡痰、胃容易闷痛或反胃感,或兼有干咳、便秘或大便硬、小便黄灯症者。

3、天然枇杷膏、麦门冬水梨汤适宜于燥热干咳无痰,如属凉燥,宜用梨子一个、川椒7粒、蜂蜜一匙,蒸熟吃。

4、燥热犯肺,气阴两伤者,症见身热头痛,干咳无痰,气逆而喘,咽喉干燥,鼻燥,心烦口渴,胸满胁痛,舌干少苔,脉虚大而数,清燥救肺汤主之(《医门法律》):霜桑叶9克、生石膏8克、甘草3克、枇杷叶(刷去毛,蜜涂,炙黄)3克、胡麻仁(炒,研)、真阿胶各3克,麦门冬4克,人参、杏仁各2克,水煎服。若痰多,加贝母、瓜蒌皮以润燥化痰;热甚者,加羚羊角或水牛角以清热凉血。

5、外治燥咳,凉燥同“寒咳”,温燥同“热咳”。

四、虚咳

1、虚证咳嗽,反复感冒咳嗽,鼻涕流连,“香菇核桃鸡腿汤”主之:

药材:黄芪9克、白术6克、防风3克、白芷3克、白果5粒(去壳,去果仁内皮)、核桃仁6克、红枣5枚。

食材:鸡腿1至2只、香菇3朵,生姜片、盐各少许。

吃法:炖汤饮。一天吃一次,通常一周内可改善。痊愈之后一周吃一次保养即可。

功效:健脾补肺益肾,祛风散寒固表,止咳化痰润燥。

适宜人群:?、体虚咳嗽,咳嗽无力,疲倦或稍微活动就满身大汗,或胃口不佳的人。?、容易反复感冒,怕吹风,面色较苍白的人。?、鼻子过敏,早上起床容易打喷嚏、鼻流清涕。

不适宜人群:?、燥热体质,出现干咳,咳声大,或话稍微讲多一点就喉咙痒想咳,一咳就很猛,口干舌燥者。?、感冒初期喉咙痛,咳嗽有黄痰,口渴的人忌服。

2、柿饼乌骨鸡汤---改善小儿气喘、虚咳

配方:柿饼3个、乌骨鸡1/4只或鸡腿两只、黄芪15克、枸杞子15克、红枣10枚、盐少许。

吃法:炖汤服,在进餐中喝汤,食材也可吃。连吃3至5天,以后每1至2周保养一次即可。

功效:乌骨鸡和枸杞子补精血、养肾气。柿饼可以润肺止咳,尤其对小孩止喘更有效。黄芪、红枣健脾补肺。

适宜人群:?、小孩子很容易感冒、虚喘,容易在天气转变时发作(天气冷热变化过大或湿气太重)、或半夜发作或在剧烈运动后发作。?、吹到风或讲话太用力,就会喉咙痒想要咳嗽的人。?、感冒后久咳不愈属虚咳者,兼有咳嗽声低微、讲话无力、疲倦、懒言者。④、适合一般民众进补。

食用禁忌:?、食用柿子需避开高蛋白食物(如虾、蟹、海鲜),因为柿子丰富的鞣质和大量蛋白质结合,会在胃中形成胃柿石。?、不要空腹吃柿子,因为柿子的鞣质和果胶,会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胃柿石。?、糖尿病患者和肠胃差易消化不良者,不宜多吃柿子。④、体内有实热或正在发炎感染者不宜食用,如出现火气大、口干口燥、小便黄、大便硬或黏、咽肿痛、发烧等症者,均不宜食用。

3、白果萝卜鸡汤---改善胸闷、食欲不振、肺虚久咳

配方:土鸡半斤,生白果25克(去壳取仁),白萝卜半只,红枣5枚,生姜6片。水毫升,食盐少许。砂锅炖汤服食。

吃法:夏日胃口不开时,饭前先喝一碗汤,食材在进餐中可以食用。

功效:下气解郁,增加食欲。白果温肺益气,定喘嗽、缩小便、止白带,可治小便白浊、遗尿、尿频、带下、哮喘、肺虚久咳、耳鸣头晕、脾虚腹泻。

适宜人群:?、夏日食欲不振、胸闷、虚喘、疲倦欲睡者。?、肺虚久咳不愈者,咳嗽声弱兼有讲话无力、稍动则汗水淋漓、容易疲倦者。?、喝水容易尿频或妇女白带多者,兼有消化不良、胃口差或容易腹泻等症者。④、一般民众皆可食用。

不适宜人群:感冒初期出现咽喉痛、发烧、咳嗽猛、痰黏、口渴者不宜。正在急性感染发炎者不宜,如急性肠胃炎、尿道炎等,出现呕吐腹泻、小便黄或灼热刺痛等症者。

4、外治同寒咳,常规调理加淋巴区,也就是增加了腰部、腹部和淋巴区。以增强人体免疫力。肚脐活力霜、平衡霜一比一混合填满。

五、肺咳

感冒咳嗽而出现胸痛,小心得肺炎。煎壶“冬瓜子桑白皮茶”,可改善咳嗽胸痛、肺炎:冬瓜子9克、桑白皮9克、鱼腥草9克、金银花6克、百合6克,蜂蜜15毫升或猪肺半副。痰中带血者加藕节6克。水煎代茶饮,或早晚分服,饭后半小时服用。配合多休息、多喝开水,饮食清淡,少吃鱼肉,避免重口味,通常一天症状减轻,2天痊愈。

适宜人群:?、感冒初期热咳,出现咽痒或痛、咳声猛、痰黄黏稠、口渴、小便黄者。?、肺炎或支气管炎患者,出现咳嗽胸痛、痰黏黄绿不易咳出,或痰夹血丝、哮喘、小便黄者。

不适宜人群:?、风寒咳嗽不宜,表现咽喉不痛、头痛、发烧、畏寒、鼻流清涕、口不渴者。?、虚性咳嗽不宜,表现咳声小无力、久咳、容易疲倦、说话无力、不喜讲话者。

只要咳嗽时胸口会剧痛,咳出来的又是深黄绿色的稠痰,几乎百分之百都是肺炎,可不能当作一般的感冒咳嗽掉以轻心。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,咳嗽是支气管炎,但肺炎有十之八九都是由小感冒而引起的,尤其是抵抗力弱的儿童,以及爱喝冷饮的青少年,上呼吸道几乎没有能力挡住细菌,细菌过关斩将从鼻腔到咽喉,长驱直入感染肺部,于是咳嗽时胸口产生剧痛,与一般感冒喉咙痒的咳嗽有很大的不同,治疗上特别棘手。肺炎轻者只是觉得胸口有点痛,轻轻咳一下胸口就会痛,吐出来的痰又黄又绿。有些较重的肺炎患者还会出现血痰,或是咳嗽时感觉到有浓浓的血腥味,严重的时候还会发烧。感冒咳嗽并非小恙,不仅可能引发肺炎、哮喘,也能演变成肺结核。肺为肾之母,母病及子,感冒咳嗽也能发展成急慢性肾小球肾炎、肾病综合证。

作者王开俊简介:著名中医按摩专家、武术养生专家、中医外治疗法专家。本姓胡,因“顶枝”(祖父顶舅舅家厢房)而改姓王。毕业于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本科。祖传四代中医,30余年临床经验。家族自曽祖父胡作藩清朝光绪年间行医以来,已传承至第五代。中医骨伤科专家、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---大成拳首席法定继承人、中国大成拳研究会主席张礼义先生入室弟子;国际著名养生学家、武学家、中医学家、中国崂山道教第14代传人朱鹤亭大师再传弟子。现任中国大成拳研究会主席助理、安徽分会主席,曾任华夏中医论坛学术组讲师(网名“七色冷香”)。王开俊先生精通师门“一指禅点穴与功力按摩”疗伤治病技术和祖传、师承中医绝技,尤长于中医外治疗法。擅长治疗风湿病、顽固性皮肤病以及慢性疑难杂症。

王开俊先生勤于笔耕,不仅在《武魂》、《精武》、《大成拳研究》等杂志上发表过众多的武术养生论文,而且在《保健与生活》、《上海中医药报》、《华夏中医论坛》、《中国中医药养生论坛》、《华夏瑰宝---国医名师经验录》上发表了《从五行四时旺衰论治银屑病》、《高血压病辨治》、《过敏性鼻炎从肾论治》、《四逆汤新探》、《核桃仁是肾结石的克星》等多篇医学养生论文。主要专著:《中医养生康复秘旨》、《大成一指禅点穴与功力按摩》、《千金秘---99种病症特效速效中医外治疗法》、《大成混元功》、《少林五祖真经》、《道家秘传房中养生术》。多次应邀参加全国武林大会、“国医名师”学术传承高层论坛,并以特邀嘉宾身份多次登台作学术演讲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buguzhia.com/bgztx/7310.html
热点文章

  •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
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推荐文章

  •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
  • 没有推荐文章

Copyright © 2012-2020 补骨脂版权所有



现在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