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行浮肿
每逢经行前后,或正值经期,头面四肢浮肿者,称为“经行浮肿”。
1.主要特征: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头面四肢浮肿;
2.可伴倦怠乏力、纳呆、腹胀,经量多、色淡质稀,大便溏薄,腰膝酸软,或带下量多、色白、质稀,舌淡苔白腻,脉沉缓。
验案一
王某,女性,29岁。孕4产1,人流3次。患者14岁初潮,平素月经周期34~37日,每次持续4~6天。
自诉于3次人流后感精神日差,平素肢倦神疲,畏寒肢冷,食欲欠佳,食少,饮食稍有不慎即腹泻便溏,经期推迟,经量中等,色淡。
近1年来且在经期中出现面部浮肿,晨起加重,遂于年4月26日来诊。
诊见患者面白,双下肢浮肿,按之没指,双睑浮肿,舌质淡,苔薄白,脉沉缓。
诊断为经行浮肿,辨证属脾肾阳虚。
遂投以温肾健脾利水之剂,方剂:苓桂术甘汤加味:
茯苓12克,桂枝10克,白术15克,甘草6克,补骨脂15克,巴戟天15克,五加皮12克,川芎9克。
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
服药3剂后颜面浮肿明显好转,精神转佳,腰酸、肢冷畏寒略见好转。
效不更方,继服2剂。
然后嘱患者于经后服六味地黄丸合归脾丸至下次月经来潮。随访1年未复发。
??
患者因多产伤肾,致脾肾阳虚,脾虚不能制水,肾虚不能化气行水,水湿不运,经行时气随血下,脾肾益虚。
转输运化失职,水湿溢于肌肤则为水肿;脾肾虚衰,精血不足,则月经推迟,色淡;
而疲乏纳差,神疲肢冷以及舌脉虚象均呈脾肾阳虚之证。故治以苓桂术甘汤加味。
方中茯苓、白术健脾利水;桂枝温阳化气行水;补骨脂、巴戟天温肾助阳以助肾化气行水之力,诸药合用共奏温阳、化气、行水之力。
经后服六味地黄丸、归脾丸,温肾健脾,养血滋阴。
验案二
李某,女,28岁,工人。初诊日期:年5月16日。
该患者2年来月经前后面目四肢浮肿,每次月经错后10天左右,经前胸闷,腹胀,纳食不香,肢冷不温,腰膝酸软疼痛,畏寒肢冷,经色紫黯,量少不畅,白带量多,精神倦怠,面色白,舌淡,苔白滑,脉沉细。
诊为经行浮肿,证属脾肾阳虚,水湿内停,泛滥肌肤。
治法:温肾健脾,利水消肿。
方剂:苓桂术甘汤加味。
处方:茯苓30克,桂枝15克,白术10克,甘草10克,党参15克,制附子10克,黄芪15克,巴戟天15克,山药15克,陈皮10克。
于经行前7天开始服药,上方服用5剂后,经血已至,浮肿明显好转,经量较前增多,余症亦明显减轻,但经色仍紫黯。
于下月经行前1周就诊,上方加益母草10克、当归15克,连服7剂,经至停药,临经前已无浮肿现象,余症亦除,随访1年,未见复发,告愈。
??
经行浮肿其发病机理主要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,若脾气虚,湿气内侵,经行时阴血下注,气随血下,脾气益虚,转输失司,水湿蕴聚,泛滥横溢,流于肌肤而成水肿;
若肾气虚,经期阴血下注,阴盛于下,肾阳不得敷布,不能化气行水而致水肿;
若肝气郁结,气机不利,木郁侮土,脾虚气滞,健运失司,不得通调水道,水湿蕴阻不化,则发为浮肿。
笔者运用经方苓桂术甘汤温肾健脾,利水消肿。
方中茯苓药性平和,利水而不伤气,健脾渗湿为君;桂枝温阳化气,利水为臣;湿源于脾,脾虚则生湿,故以白术健脾燥湿,助脾运化为佐,俾脾阳健旺,水湿自除;使以甘草益气和中。
诸药合用,温而不热,利而不峻,共奏温肾健脾,化湿利水之功,使水饮得除,而浮肿自愈。
??
潘文以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经行浮肿、子肿、子晕取得满意疗效。
刘承伟以苓桂术甘汤(茯苓30克、桂枝15克、白术10克、甘草10克)加减治疗经行浮肿46例,取得了满意的疗效。
??
苓桂术甘汤出自《伤寒论》,该书曰:“伤寒,若吐,若下后,心下逆满,气上冲胸,起则头眩,脉沉紧,发汗则动经,身为振振摇者,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。”
《金匮要略》曰:“心下有痰饮,胸胁支满,目眩者,苓桂术甘汤主之。”
又曰:“夫短气有微饮,当从小便去之,苓桂术甘汤主之。”
本方为中焦阳气不足,脾失健运,湿聚为饮之证而设,乃温化痰饮之代表方。
本方利水而不伤阴,温而不燥,近乎平淡,扶阳而不耗气,实为痰饮病治本之方。
临床应用以胸胁支满,目眩心悸,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。
实验证明,本方具有降低心肌耗氧量、增强心肌收缩力、抗心肌缺氧缺血及心律失常、提高免疫力及抗炎的作用。
临床应用十分广泛,用于心血管系统、呼吸系统、泌尿系统及神经系统等诸多疾病的治疗,如冠心病、心源性水肿、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、梅尼埃病、神经症、经前期综合征肢体浮肿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,临床疗效显著。
其关键在于抓住心脾阳虚,饮停气逆的基本病机,用药充分体现了中医“异病同治,治病求本”的辨证论治思想。
此外,对于妇女经期所出现的浮肿,也有较多医家认为主要由肝失疏泄所致,与血有关,其治疗既要治水,又要治血,故临床常用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经行浮肿,亦取得良好疗效。
当归芍药散由当归、芍药、川芎、茯苓、泽泻、白术等药组成,具有养血柔肝,健脾利湿之功。
主治妇女肝郁气滞,脾虚湿胜诸证。
方中重用芍药以敛肝和营,养血止痛;白术、茯苓健脾益气;合泽泻淡渗利湿;佐当归、川芎养血调肝。
诸药合用,共奏肝脾两调,补虚渗湿之功,是治血又治水之妙方。
临床可随症加减,如面目浮肿甚者加入苏叶、荆芥;下肢肿甚者加入木瓜、牛膝、赤小豆、薏苡仁等;体弱气虚者加黄芪、白术以益气行水。
总之,治疗经行浮肿在选方用药上应做到“补而不腻,利而不伐,温而不燥,凉而不苦”,才能达到水肿消退,经行正常的目的。
经行发热医案?痛经医案两则高催乳激素血症?选自
??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