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白云区新市街棠涌村的严氏大宗祠是严氏族人祭拜祖先、聚会议事、举行重大族事庆典的场所,建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。严氏大祠堂历经两次修复,至今保存仍完好。近日,记者来到新市街棠涌村走访严氏大宗祠,探寻它的故事。
建筑
罕见的百年宗祠群保存完好
沿着人声繁杂的庙塘巷菜市场步行数十米,即可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,石狮子旁设有两扇兽头大门。走到兽头大门前,只见大门之上设有一匾,匾上刻有“严氏大祠堂”五个红字。祠堂大门两侧以花岗石彻筑四根大柱形成柱廊,柱廊前墙与大门门枕皆雕刻成裙状。
走进严氏大祠堂,只见祠堂整体为三进两天井砖木石结构,呈阶梯递增状。每进的脊顶都雕有山水画和寓意吉祥的动画图案,每座天井两侧设有过廊,过廊墙均绘有八仙祝寿、仙女散花等传说的壁画。
经过天井,来到祠堂第二进。第二进是议事正厅,两石四木共六根大柱支撑起正厅的拱形盖顶。正厅大堂设6扇大屏风,屏风正上方挂一匾额,上书“严启后堂”。据悉,“启后堂”寓意为启发后辈,教导后世族人。
穿过“启后堂”,又越天井,到达祠堂的最后一进,此进是严氏村民供奉祖先灵位之所。屋顶采用了穿计式梁拱架,架上处处雕花,架下过廊处壁画色彩艳丽,屋内6个大柱皆配以塔状石座,柱上刻有人物雕像。
据了解,严氏大宗祠是宗祠群的主体。其与懋四严公祠、晓怀严公祠、明叔严公祠以及景献书塾等至今保存完整的祠堂连成一排,形成了南方罕见的宗祠群。
故事
历经两次修复,从书塾变小学
“一百多年前,严氏一族从甘肃兰州天水迁至广东棠涌村并修建了宗祠。虽然具体修建时间不详,但我们严氏族人都知道是祖先严以诰举人将宗祠升级为大宗祠。”严耀飞如是说。严耀飞是新市街棠涌村的老书记,今年已近80岁,是目前为数不多的知道严氏大祠堂历史渊源的严氏村民。
“一般的宗祠不能冠以‘大’字,只有族中出现举人等获取功名的能人,才能建立高规格的‘大宗祠’。”严耀飞表示,懋四严公祠、晓怀严公祠、明叔严公祠以及景献书塾都是严氏大宗祠的“厅”,“是举人严以诰的族人居所。”
“举人祖宗一直是严氏族人的荣光,留给我们尊师重教的传统。”严耀飞表示,大宗祠经历两次大修复,第一次重建于光绪甲午年。在其指引下,记者看到祠堂大门上梁刻有“光绪甲午重建”的字样。
据了解,上世纪40年代,日军侵华时严氏大祠堂曾落入日军之手因而遭受损坏。年,棠涌村严姓村民捐资重修大祠堂。“虽然重修了两次,但严氏大宗祠初建时的坤甸木金柱至今保存完好,宗祠顶部的瓦砖、木架都有上百年历史了。”据悉,严氏大祠堂已被评为白云区文物保护单位。
“解放前,我在这里念书塾。解放后,我在这里念小学。”严耀飞表示,自己见证了严氏大宗祠从书塾到小学的变迁。“宗祠被政府设为白云小学第一分校后,我就在这里从一年级读到五年级。”
时至今日,崇尚文化的传统依旧在严氏族人中保留。据了解,每逢族中有升大学者,皆会到严氏大宗祠祭拜祖先。
用途
年轻人来办婚宴老人们来休闲
上世纪60年代,设立在严氏大宗祠的小学搬迁,祠堂随后变成了棠涌村的文化广播站、文化传播所等。
“大宗祠从来不曾被族人抛弃过。”严耀飞表示,“严氏大宗祠一直以来都是严姓村民的重要活动场所,宗亲们包括我自己的孩子结婚,都是在这个大厅摆设筵席。”
同是严氏村民的小康也证实,棠涌村严姓80后的一代结婚,大多都在严氏大宗祠摆酒宴请亲朋好友。“我们结婚就在祠堂摆酒,天井、正厅、启后堂全摆开桌椅,满满当当三十多席,村民邻居都来帮忙,真的很热闹。”小康如是说。
如今,严氏大宗祠成了老人活动中心。棠涌村的老一辈村民们闲时多会到大宗祠,聚集在“严启后堂”拉家常,打打牌。“老祠堂是需要人气的。”严耀飞表示,祠堂变成老人活动中心既有利于祠堂的保护,又促进了村民的沟通交流。
据悉,每年正月十九,棠涌村的严姓族人都会在严氏大祠堂大摆宴席,一同庆祝属于严姓村民的“年霄会”。当“年霄会”来临,四散各地的严姓族人纷纷回归,严氏老老少少又相聚一堂。“年复一年,我看着我们严氏一代又一代在这里相聚,但愿子孙后代都能在这继续感受到家族的团结喜乐。”严耀飞如是说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